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晚餐後刷了牙,到睡前也沒吃東西,可以不刷牙嗎?



晚餐後刷了牙,到睡前也沒吃東西,可以不刷牙嗎?

答案是:不行的。

那為什麼睡前一定要刷牙會這麼重要?

首先你要知道
其實單單靠刷牙這個動作是沒有辦法預防蛀牙的,除非同時配合使用含氟牙膏。 (註一)

換句話說,能夠預防蛀牙的其實是口中的"氟"

不過,很不巧的是,因為嘴巴會一直持續地分泌口水
因此在晚餐刷完牙後,隨著時間過去,停留在口中的"氟"也漸漸地被口水沖淡

晚餐後刷完牙,等你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停留在口中的"氟"早就越來越少 (註二)

但你可別因此討厭你的口水
因為口水在嘴巴裡可是扮演著抵抗蛀牙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口水在對抗蛀牙具有下面四個功效:

  1. 酸鹼緩衝作用:比Extra還厲害,讓你在飯後半小時就可以中和口中酸性。
  2. 抗菌:口水中含有免疫蛋白,可以對抗蛀牙細菌!
  3. 流動的口水,清潔牙齒:正所謂流水不腐、滾石不生苔。
  4. 保持口中鈣濃度,使牙齒持續再礦化:什麼是再礦化?就把他想成是一種蛀牙的修復過程吧!

口水分泌不足的病人,可是遠比健康的人容易蛀牙許多

回到正題
不幸的是,在睡著以後,口水的分泌量會跟著減少,形成一個更容易蛀牙的口腔環境

講到這裡不必太灰心,因為相反的:
口水分泌量減少,也就不會有過多的口水稀釋掉刷牙後口中的氟濃度,氟化物停留口中、抵抗蛀牙的效果可以更持久。

研究顯示:直到睡前才刷牙,12小時之後,口中的氟化物濃度仍與白天刷牙後1~4小時後的濃度相當。

結論
因此,直到睡前一刻再刷牙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想說晚餐飯後才剛刷過牙,到睡前都沒有再吃東西,就不刷牙,小心在睡覺的時候讓蛀牙細菌有機可趁!

註一、
使用含氟牙膏(1000ppm-1500ppm)比不用牙膏能夠有效的減少21~28%的DMFS蛀牙率。

註二、
這也是為什麼隨著每日刷牙次數的增加,預防蛀牙的效果也能提升。
每日刷兩次牙比只刷一次顯著地減少6~22%蛀牙發生的機率。
Marinho vC, Higgins jP, Sheiham A, Logan S. Fluoride toothpastes for preventing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3, Issue 1.

參考資料
Dent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caries in children. Edinburgh: SIGN; 2014.
(SIGN publication no. 138). [March 2014].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sign.ac.uk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電動牙刷還是一般的手動牙刷好?


電動牙刷還是一般的手動牙刷好?

電動牙刷比較好。

...(完)

(喂~太簡短了吧)
好吧,那來點數據好了

The Cochrane Library(實證醫學資料庫,就是很有說服力的意思)
在今年(2014)和2003年發表的兩篇"整合分析型研究"(Meta-analysis = 簡單來說就是一篇"研究很多篇相同主題的研究"的研究 = 這樣的研究結果比一般的研究就又更有說服力了)

這兩篇研究比較各種電動牙刷和一般手動牙刷的效果,發現:
  1. 在預防蛀牙方面:不論電動牙刷或是一般的手動牙刷,只要配合含氟牙膏的使用,兩者在預防蛀牙的效果是一樣的。
  2. 但在對抗牙齦炎和減少牙菌斑的部分:
    • 短期來看,使用電動牙刷三個月,就可以有效的減少比使用手動牙刷更多11%的牙菌斑及6%牙齦流血的情況。
    • 長期來看,比起手動牙刷,能再減少21%的牙菌斑及17%牙齦出血的情形。
所以雖然在預防蛀牙方面是沒有差別的,但使用電動牙刷更能預防牙周病的產生喔!

而且上面研究發現:
只有頭會旋轉的那種電動牙刷比較有效。
其他像是什麼來回震動、超音波震動、負離子等等,目前是沒有證實有沒有比較厲害的喔!
所以,與其花小錢買這些,還不如把這些錢存下來,換支頭會旋轉的電動牙刷唷!

結論

但不管是電動牙刷還是一般牙刷,都還是要會刷牙啊!
繼續看:


參考資料:
  1. Yaacob M, Worthington HV, Deacon SA, Deery C, Walmsley AD, Robinson PG, Glenny AM. Powered versus manual toothbrushing for oral health.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 Issue 6. Art. No.: CD002281. DOI: 10.1002/14651858.CD002281.pub3.
  2. Marinho, V. C., Higgins, J. P., Sheiham, A., & Logan, S. (2003). Fluoride toothpastes for preventing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1(1).
  3.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SIGN).
    Dent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caries in children. Edinburgh: SIGN; 2014.
    (SIGN publication no. 138). [March 2014].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sign.ac.uk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智齒一定要拔嗎?


智齒一定要拔嗎?
  
"一顆智齒好端端的在那裡,又不會痛,為什麼要把它拔掉呢?"
這是很多人會有的疑問。

但這也是
美國口腔顎面外科協會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AAOMS)
(也就是一群智齒專家)

很想為大家澄清的一個迷思:

牙齒不會痛並不等於沒有存在著問題。

甚至在他們的網站上大大的強調:
The worst thing to do is IGNORE your wisdom teeth!
忽視你的智齒是最嚴重的錯誤啊!(你看看你~)

然後還找了幾個智齒被拔掉的人拍攝小短片,告訴你拔掉有多好,好像獲得新生。

拔智齒
(圖片改編自:Dental studio 101)









一個沒有完全長出來的智齒究竟容易造成什麼問題呢?
  1. 本身蛀牙。空間不足所以被卡住長不出來,也就很難清得乾淨。
  2. 隔壁牙齒蛀牙。跟人家卡在一起,食物殘渣、細菌也都卡在裡面。
  3. 周圍牙齦發炎,進而演變成牙周病。
  4. 牙周病細菌沿著血液侵入全身,造成心血管疾病、形成血栓、加重糖尿病、侵犯心臟及其他器官。
  5. 甚至形成囊腫、腫瘤,掏空下顎骨,造成周圍神經傷害。
有沒有很可怕?
那些智齒專家(AAOMS)在講完這些可怕的問題之後,又泰然自若地提到:

當然,如果你的智齒完全的長出來、具有咬合功能、不會痛、沒有蛀牙、沒有病變而且同時又能維持一個很健康的口腔衛生,智齒也是可以不用拔啦~

(哇勒,這就算沒有長智齒也很難達到吧!)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手術的風險也越來越大、牙根發育越完整、周圍骨頭越硬、顎骨密度越高,手術困難度也隨之增加。

因此這群激進的美國人,走的是預防醫學路線
認為預防性的把智齒拔掉,一勞永逸,避免日後的問題發生。


-----------------------------------  BUT!!  英國人可不這麼想  -------------------------------


英國的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健康臨床研究機構(?),中文翻譯不確定,類似國民健康局吧,一群很關心國民健康的人)
提出的治療指引說:
在NHS體制下(英國的健保制度),不允許預防性拔除沒有造成病變智齒!

只有當形成無法填補的嚴重蛀牙,或是根尖病變嚴重到無法進行根管治療時才進行手術移除沒有完全長出來的智齒。
甚至如果因為牙齦周圍發炎疼痛,第一次發生也僅給予藥物治療。直到發生了兩次、三次很多次,真的無法解決的時候,才拔牙。

不預防性拔牙的理由是:
  1. 目前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持(註一):預防性拔除沒有病變的智齒對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
  2. 任何醫療行為都存在著它的風險,尤其是手術拔除智齒可能造成:
    • 術後的疼痛、腫脹、出血、嘴巴張不太開
    • 術後併發症:感染、骨隨炎、乾性齒槽炎等等。
    • 局部麻醉或是全身麻醉的風險,嚴重甚至造成死亡
    • 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神經損傷(研究統計可能高達1%)
註一、根據英國人提到的第一點,我去看了看The Cochrane Library(實證醫學資料庫 = 一個很有公信力的醫學研究期刊)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文獻回顧,裡面探討了277篇研究論文,還真的是無法證明預防性拔除智齒,到底有沒有好處或壞處。

所以英國人算是走一個比較保守的路線
因為拔牙不一定有正面幫助,但有手術存在的風險,所以不建議預防性的拔除智齒


講了這麼多,你問我:
那不拔一定會蛀牙嗎?不一定。
那拔了一定會傷到神經嗎?不一定。

...

(翻桌)

沒辦法

醫學就是這樣存在著不確定性,醫生只能告訴你各種情況的優缺點,無法為你做決定。
而只有自己才能承擔做與不做的風險。

那...如果真要問我的意見,我自己本身有是長過四顆智齒,都拔掉啦!


參考資料:
  1.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How to manage your wisdom teeth
  2.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Guidance on the Extraction of Wisdom Teeth
  3. Mettes, T. D., et al. "Surgical removal versus reten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impacted wisdom teeth."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6 (2012).

延伸閱讀:
為什麼看起來只是蛀一小洞,但牙醫把我半個牙齒都磨掉了!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刷牙流血怎麼辦?



刷牙流血怎麼辦?


刷牙流血
(圖片來源:GSK牙周適廣告)



自從上次教了大家刷牙以後,有朋友跑來跟我說:我真的照你說的方式刷牙了ㄟ!(聽到這樣的回饋不禁讓我默默地感到欣慰,原來還是有忠實讀者的XD),BUT!他就接著講啦:可是照這方法刷,就會刷到牙肉,這樣刷牙會流血ㄟ。
於是,他問我:有沒有不會刷到牙齦的刷牙方式?

我愣了一下,才突然恍然大悟。
因此在這裡要跟大家強調一個正確的觀念:

健康的牙齦刷牙是不會流血的!
也就是說,如果刷牙會流血,表示牙齦正在發炎,不健康!


牙齦發炎跟刷牙流血有什麼關係?
刷牙流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牙菌斑(細菌、食物殘渣)堆積牙齒上造成的牙齦發炎

發炎是一種正常的人體防禦機制。

當身體發現了壞東西(牙菌斑),接著附近血管就會擴張,好讓白血球可以過來抓壞人,而血管擴張的同時,紅血球也跟著過來湊熱鬧,所以發炎部位會局部紅腫、充血,加上口腔的黏膜又薄又脆弱,這時禁不起刷牙的刺激就流血了。

刷牙流血

那刷牙流血怎麼辦呢?

繼續刷!就讓他流吧!(無情)

因為先前提到的牙菌斑最常躲在牙肉和牙齒的交界,所以刷牙還是得一定要刷到牙肉!
因此,只好讓他繼續流血。

只要配合適當的刷牙方式和牙線的使用,當牙菌斑被清除乾淨以後,持續維持一個乾淨的口腔環境,通常一個星期發炎的情形就會緩解,那之後刷牙自然就不會流血了

所以也不必擅自吃什麼消炎藥、抗生素等,因為即使服藥期間狀況有點改善,只要根本的問題(牙菌斑)沒有解決,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停藥之後刷牙又會繼續流血。

有人可能會覺得一直讓他流很可怕,刷牙吐出來的泡沫都血淋淋的,會不會有血流不止?
當然是不會的!!
其實刷牙流血流的量非常少,只是因為參雜著口水泡沫又從嘴巴裡吐出來,感覺比較嚇人而已~

結語
如果配合了正確的刷牙方式和潔牙習慣,刷牙還是一直流血的話,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像是:那附近是不是有假牙、或者之前蛀牙填補過、甚至懷孕婦女也可能因為內分泌改變造成牙齦容易流血等等,這時候不妨再去找牙醫師詢問看看,牙齦流血絕對不是什麼小題大作的問題喔!



還不知道怎麼正確刷牙嗎?
繼續閱讀
刷牙那件小事,你真的會刷牙嗎? 
《牙齒刷凹了怎麼辦?》
牙齒撞掉了該怎麼辦!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刷牙那件小事,你真的會刷牙嗎?


刷牙那件小事,你真的會刷牙嗎? 

從小我們學著要刷牙,三餐刷、每天刷,刷著刷著也刷過好幾千次了,但你敢說你真的會刷牙了嗎?刷得乾淨嗎?

刷牙 貝氏刷牙法

刷牙嘛~ 不就幾個重點

  1. 兩顆兩顆刷,每每刷15下才換下兩顆。
  2. 裡面、外面、咬東西的面都要刷。
  3. 要有個順序由左而右、由外而內,這樣才不會有遺漏。
  4. 三餐飯後、睡前記得都要刷牙。

但如果刷牙就真的這麼簡單,怎麼還是刷不乾淨呢?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幾個常被忘記的正確觀念!

觀念一、刷毛要斜斜地朝向牙齒牙肉交界而不是朝向牙齒!

刷牙,這兩個字會讓人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刷牙只是在刷「牙齒」。
但其實除了把牙齒刷乾淨以外,更重要的是「清潔牙齒與牙肉之間的縫隙」。

刷牙 貝氏刷牙法
刷毛應斜斜的擺在牙齒與牙肉交界處



  在牙冠底部的牙肉和牙齒之間有個小縫隙,牙醫師把它稱作「牙齦溝」,細菌、食物殘渣就容易卡在裡面,造成牙齦發炎,導致刷牙的時候流血

  當我們把牙刷斜斜的擺在牙齒和牙肉的交界時,一方面,刷毛才有辦法直接清潔牙齦溝;另一方面,刷毛也才能同時深入牙齒之間。相反的,若刷毛正對牙齒,不但無法清潔牙齦溝,也無法深入齒縫間。

刷牙 貝氏刷牙法
(左) 刷毛斜向牙肉,除了能夠清潔牙齦溝外,還能深入齒縫間
(右) 若刷毛正對牙齒,不但無法清潔牙齦溝,也無法深入齒縫間(是錯誤的刷法!)








觀念二、刷柄要平行牙齒的排列,前後來回刷!

在牙刷刷動的過程中,刷毛很容易一不小心離開了牙齦溝,而變得沒有效率。

因此刷牙的時候要看著鏡子,時常提醒自己,手要舉著,讓刷柄能夠平行牙齒排列的刷動,這樣刷毛才能維持在牙齒牙肉的縫隙間。

刷牙 貝氏刷牙法

當刷上面的時候,不要因為手痠了就放下來,斜斜的刷是刷不乾淨的!
當牙刷有平行牙齒排列時,刷柄就會貼著前牙,這也可以當作一個提醒自己的方法。

刷下面的時候,不要因為牙刷頂到舌頭,就越刷越往咬合面,
這樣靠近牙肉的地方都沒有刷到!






刷牙 貝氏刷牙法

































觀念三、下排的前面牙齒把牙刷拿直上下刷!

下排前牙因為剛好在牙齒排列轉角的地方,不易左右來回刷動。
再加上,下面前牙長得比較小顆,又是一個前後徑長、左右寬度窄的型態,左右來回刷常常會刷不乾淨,把牙刷拿直,上下刷是比較有效率的!


刷牙 貝氏刷牙法


刷牙 貝氏刷牙法



















觀念四、把牙刷頂到上排的最後面以後,刷柄向外把臉頰拉開一點,由外往內刷!

上面的最後一顆牙齒在最後面會稍稍向內轉了一個角度,這時候牙刷如果仍維持一樣的角度,再怎麼刷,最後一顆牙齒就會是一個死角,總是刷不乾淨。

在臨床上,最後一顆牙齒的外側面就經常發現蛀牙。


刷牙 貝氏刷牙法















結語
那現在看完了這些,你就會刷牙了嗎?
熟能生巧,有了正確觀念,相信再多練習就會了!時常問自己:今天刷牙了嗎?




繼續閱讀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洗牙完怎麼牙齒還是黃黃的?沒變白啊!

洗牙完怎麼牙齒還是黃黃的?沒變白啊!

  最近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會有這個疑問就像是問珍珠奶茶裡面怎麼沒有珍珠、松露巧克力裡面沒有松露一樣,洗牙其實不是真的在刷洗你的牙齒。

洗牙
(圖片來源:drsherrard.com)
洗牙
  健保局的正式名稱是「牙結石清除」,目的在於清掉牙齒周遭的牙結石,而非清除造成牙齒染色的茶垢、菸垢,因此洗牙完牙齒顏色沒有改變是可想而知的。

  那清除牙結石最常見的方法是「超音波洗牙」,以高頻率震動的方式震掉附著在牙齒上的牙結石。高頻率的震動會發出尖銳的聲音,同時也會產生熱、升高溫度,因次在洗牙的同時機器會噴水,以降低洗牙機頭的溫度。

  在牙齒上的震動通常是感覺不太出來的,反而拿來降溫的水常會被誤以為是強力的水柱在沖洗牙齒,而產生洗牙是不是能夠把茶垢、菸垢沖洗掉的迷思。至於牙齒染色或變色的問題,就要藉由牙齒美白或是漂白等其他方式才能解決。

結語
  在清除掉附著在牙齒上的牙結石之後,牙齒周圍恢復成一個乾淨、健康的環境,不過這樣的環境並不是永久的,因此建議每六個月洗牙一次﹝高危險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可以回診一次﹞。但除了定期找牙醫報到,最主要的還是要倚靠自己每天飯後、睡前正確的潔牙習慣來維持唷!


《那牙齒是為什麼會黃黃的呢?》
http://dentistony.blogspot.tw/2014/07/blog-post.html

《牙齒美白的種類又有哪些,會不會傷害牙齒呢?》
http://dentistony.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8.html

繼續看下去吧!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要怎麼「笑」得美麗又大方!


要怎麼「笑」得美麗又大方!

再說這個之前,讓我先介紹我的兩位女神給大家認識認識(推眼鏡)

侯佩岑、Jessica
侯佩岑、潔西卡(少女時代)
(圖片來源:chinjie333.pixnet.netfanpop.com)
有沒有發現他們的兩個共同點?
第一個是他們根本就是同一個人啊XD(是只有我覺得他們長得太像了嗎?)
第二個是他們都有讓人融化的甜美笑容!

以上廢話,純粹只是想要說他們長很像XD,回到正題

究竟要怎麼樣才能笑得像他們一樣甜美呢?
最近看到幾份刊載在國際期刊的研究(沒想到這也有人在研究),研究指出,「迷人的的笑容」之間都有他們的幾個共同點;相對的,「不迷人的笑容」也有他們之間臭味相投的地方

來~拿起你的鏡子和一把尺,笑一個,一起看下去吧!
就先從「迷人的笑容」開始!

第一點,微笑曲線(smile arc)要微向上且一致。
什麼是微笑曲線?微笑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看兩個地方,第一個是上排門牙與犬齒尖端的連線(正中間六顆牙)所形成的弧線;另一個是微笑時下唇的弧線
也就是下圖中的兩條綠色的線,這兩條曲線都是要微向上,且互相平行一致

怎麼笑得好看
上排牙齒尖端連線與下唇弧線一致
(圖片來源:womenhaunt.com)
(小畫家有點難用...)
  但有時候因為牙齒排不整齊,正面看過去牙齒平平的,就沒有辦法達到微微向上的曲線,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只要微微的低頭,微向上的曲線自然就出來啦!看正妹自拍,相機舉高高不是沒有道理的!微笑曲線更明顯、更好看!

第二點,上唇弧線要平或是一點點凹。
嘴角微微向上,讓你的上嘴唇在微笑時能夠維持水平或是微向上的形成弧線,都是迷人的。這點也不難理解,從爽朗的表情符號「:D」就可以看出端倪。

怎麼笑得好看
上唇維持水平,或是微微向上

第三點,下唇盡量接近上排門牙尖端。
這點通常在想盡辦法達到,第一點「微笑曲線要一致」之後就會同時達成,不過還是再次提醒。因為我們這裡教給大家的是迷死人的微笑,不是氣派的哈哈哈哈。
所以下唇與上排牙齒的距離不要太開!相距0-4 mm是可以接受的!


怎麼笑得好看
正中門齒與下唇最低點距離0-4mm

最後,要笑得開,但嘴巴不要張得大!
整體看一個笑容,左右延伸的寬度大,上下開展的高度要小
寬度指得是:左右嘴角最外緣的距離;高度是:上唇下緣到下唇上緣的距離。
這樣的比例經過統計大約是 寬:高 = 6:1,是最吸引人的


怎麼笑得好看
寬:高 = 6:1,是最吸引人的

那要怎麼避免掉「不迷人的笑容」呢?
首先,嘴角露出的黑影不要太多!
計算的方式比較複雜:
嘴角露出的黑影量(%) = (左右嘴角距離A - 正面可見的牙齒寬度B)/左右嘴角的距離
雖然目前嘴角露出的黑影「量」還頗有爭議,有的人覺得露出少量(10%)的黑影是迷人的,但也有人不以為然。不過,露出過多(>15%)的黑影普遍被認為是不美觀的
所以不管怎麼說,只要不要露出太多的黑影就是安全的笑容!

怎麼笑得好看
嘴角露出的黑影量(%) = (A-B)/A= (左右嘴角距離 - 正面可見的牙齒寬度)/左右嘴角的距離

再來,不要露出太多上排牙齦!
  在完美的微笑裡,露出上排牙齦的量沒有一個定論,有研究甚至認為上唇要覆蓋上排牙齒,不能有一點牙齦露出才是理想的,這也是議論紛紛。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微笑時,露出牙齦的量一旦超過3-4mm,普遍被認為是不美觀的

怎麼笑得好看
牙齦露出量的定義為:正中門齒上緣到上唇下緣的距離
(圖片來源:meetdoctor.com)

男女平等
  上述講的這些標準不論男生、女生都是一樣的喔!只是我不方便拿出帥哥的照片,以免老媽擔心我的性向。

牙醫師與一般民眾的不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些討人厭的牙醫朋友,跟他們聊天、吃飯,他們沒事就緊盯著你的牙齒瞧。因為他們總是有一百個理由想講出你的牙齒哪裡哪裡不太對勁,所以不要管他們!上述這些標準的研究對象都是一般民眾,有些牙醫師才會在意的小地方,像是:上下中線有沒有對齊啊、門牙高低關係啊等等都不是你所要在意的地方!

結語
當然「美」這東西是很主觀的,應該是不能被科學計算的。但是經過統計,還是可以找出一些共通的指標,而這些就是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審美觀。
不過,無論如何,我相信只要展現的是一個最真誠的笑容,那就會是最美的!

參考資料
  1. Ioi, H., Nakata, S., & Counts, A. L. (2009). Effects of buccal corridors on smile esthetics in Japanese. The Angle orthodontist, 79(4), 628-633.
  2. Springer, N. C., Chang, C., Fields, H. W., Beck, F. M., Firestone, A. R., Rosenstiel, S., & Christensen, J. C. (2011). Smile esthetics from the layperson’s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139(1), e91-e101.
  3. Schabel, B. J., Franchi, L., Baccetti, T., & McNamara Jr, J. A. (2009). Subjective vs objective evaluations of smile esthe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135(4), S72-S79.
  4. Chang, C. A., Fields Jr, H. W., Beck, F. M., Springer, N. C., Firestone, A. R., Rosenstiel, S., & Christensen, J. C. (2011). Smile esthetics from patients’ perspectives for faces of varying attractive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140(4), e171-e180.